停灵
死者弥留时,便应为其穿戴寿衣。寿衣的颜色为红、青、蓝等,忌用黑色。待弥留者气绝后,死者是男子,把灵床停于正寝;是女子则把灵床停于内寝(即室内冲门或偏右之地)。灵前燃香烛及一个小油灯(照尸灯),另放一个瓶子,内装米饭,米饭上面盖面饼,用红布扎上瓶口,插新红筷子一双,名为\"阴阳瓶\"。地上放一个瓦盆,盆底居中钻孔,死者有几个儿子就穿几个孔。在盆内烧箔,称为\"牢盆\"。
二、丧服 停灵后,家人环在周围哭泣,并立即派人送\"传事禀\"遍告亲友。家人此时遵礼成服,丧服分\"斩衰\"、\"齐衰\"(即期服),\"大功服\"、\"小心喁\"\"缌服\"等五服。
三、吊丧
亲友前来吊丧,孝子持糊了自纸穗的竹木棍--哀丧棒(男丧用竹竿,女丧用柳槐制),叩谢客人。女宾到灵前哭丧,孝妇在旁叩谢。
四、制棺
制棺在院内,楠木为上,次用杂木、楸、椿、榆等,禁用槐木,最差的用薄板,俗称\"狗碰头\"(意谓狗一碰就开)。
五、成殓
人死后第二天或第三天\"成殓\"。这天下午,亲友来客很多,均发给孝帽、孝巾。棺内及盖内用漆布红绸作衾帐。然后由高灯在前导引,鼓乐随后,家人、亲友列队前往土地祠。另有2人抬桶,内盛稀米面水,边走边谰勺舀水泼洒(豁汤)。同时撒纸钱,到达土地祠后,焚纸扎的轿或牛(女丧用牛),喊死者\"上轿\"三声,叩头即回,盖棺成殓。到晚上再\"送盘缠\",礼仪如\"豁汤\"。以后,每天鸡鸣及黄昏烧箔,名力\"烧鸡鸣纸和宿纸\"。逢七均烧纸。
六、点主
殡葬前先下讣闻,上写死者生卒年、月、日、时,及开吊、下葬的时间。前4天,便布置就绪,门外分放纸狮子一对,八字式素球柱4棵,门旁放一面大鼓;以备有客来吊时,挝鼓报于里面知道,来男客敲3下,女客敲2下。二门外,另有许多纸糊的童男童女、牛等\"奢华\"(殉葬用,但\"奢华\"改糊成小汽车、彩电、冰箱等)。院内高搭自布棚,棺屋前搭灵堂。堂左右有帘子门,门上写有\"抱恨\"、\"终天\"等字样。正中悬挂一块写有\"昊天罔极\"的匾。匾下设桌、几供遗像及供器、供品。桌前铺拜垫,为祭奠人行礼用;两旁铺小垫,为\"碗棚\"人陪拜用;门外放两条长凳,为答谢人\"回揖\"坐憩。
殡前三天,行\"成主\"礼。由题主人坐在铺有红毡、红桌围、椅帔的椅上,取放在桌上的新毛笔,蘸墨在柏木主上正中写死者名讳,两侧书写生卒时间(此为内涵)。然后在\"秉笔凝神再题外函\"的呼声中,换笔在礼相上再写\"孝男某某敬祀\"。孝子三叩首后结束。
稍歇,再行\"点主礼\"。礼仪与题主相同,但点主用新笔蘸朱砂,在所题的内、外函上的\"之神王\"的\"王\"上加一点,补成\"主\"字。这是\"点主\"。
七、家祭
殡前两天\"家祭\",孝子行三跪九叩礼上祭,第一跪称\"进爵\",第二跪称\"进肴馔\",第三跪称\"进羹汤\"。孝子上祭后,家人依长幼先男后女一一致祭。傍晚,\"知客\"人至,便开丧宴。出殡的饭俗称\"跑马饭\"(形容其快)。孝子叩头谢菜,家人来敬酒,饭后即散。
八、受吊
家祭之后,客人们便来行礼,近亲、远亲、世交好友等依次来到\"灵堂\"行三叩首礼。孝子坐在灵堂右门后,每有客行礼,便击一下典(铁铸,形如古磐),表示感谢之意。
女客行礼称为\"辞灵\",行礼后入棺屋哭吊,发给孝巾。至午夜客走后,便拆除灵堂,浇发酵后的面水,称为\"拔灵棚\"。
九、出殡
殡葬日一大早,孝子叩头后\"请棺\",土工入棺室抬棺,由死者孙子持幡引导。抬出后停路中,棺前摆桌行\"路祭礼\"。然后抬棺,孝子摔牢盆,以高灯大幡先导,后面是鼓乐,\"奢华\"、五堂执事、顶马、鸣锣开道送葬。
送葬队伍多绕道缓行,至城(或村)边,孝子谢客并请\"留步\",再行约半华里,又叩谢请留步,随行客人方脱孝帽回城,亲戚、挚友随行到葬地。
十、下葬
棺木由土工抬到风水先生指定的方位,由孝子破土后,挖制窀穸(墓穴),俗称\"金井\"。下棺时用擂木滚进。下棺后,棺前放\"哀丧杖\",棺头放\"阴阳饭瓶\"、\"照尸灯\",土工提公鸡(称扑墓鸡)在棺上空旋三匝后,从预备好的斗内抓高粱三把掷坑内,并颂称:\"陡升三级\"。孝子及亲属齐哭,抓土撒棺后,绕穴三周,土工才取土掩棺,俗称\"棺下地\"。焚燃奢华后,把幡插在坟顶上,设坟祭,家人亲友奠毕,便草草筑土、回灵。回家后,在堂内燃红烛、上香、鸣鞭炮、奏细乐,俗称\"敬财神\"。敬毕,孝子奉神主、遗像供在桌上,孝眷们坐在一个装满高粱的袋子上,喝红糖茶,吃甜食。稍候,设宴招待顶马及参加出葬的亲友。宴毕,收拾联幛、拆棚。
十一、殡后习俗
殡后第三天,全家人上茔\"圆坟\",焚纸箔,筑坟墓,第四天设宴酬照应人等。第五天开始谢吊,凡致吊之人,孝子必穿孝服逐一登门叩谢。
此后三年内,家庭中不得有婚嫁事,不办年节。第一年春节不得贴春联,第二年可用蓝色纸写春联,第三年用黄纸,第四年恢复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