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唯物辩证法的诗句
1、唇亡齿寒。
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。
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,如同唇齿相依。
又如,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、“大河有水小河满,小河无水大河干”、“螳螂捕蝉、黄雀在后“等,同属此理。
2、竭泽而渔。
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。
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的关系。
只顾眼前利益,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。
又如,“杀鸡取蛋”、“毁林种田”等,同属此类。
3、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
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、不可分割的关系。
局部离不开整体,否则,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。
所以想问题、办事情,必须着眼整体、顾全大局。
又如,“国兴则家昌,国破则家亡“等,同属此理。
4、一着不慎,满盘皆输。
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,既要顾全大局,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。
否则,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。
又如,“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“也是这个意思。
5问渠那得清如许
为有源头活水来:没有无因之果;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6士别三日,刮目相看:事物是变化发展的,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。
7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:事物的运动、变化、 发展有其客观规律;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, 必定能战胜旧事物。
8看相知命。
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,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,臆造出一种“联系“。
又如,“喜鹊报喜,乌鸦报丧”、“彗星,不祥之照”等,同属此类。
9、士别三日,刮目相待。
这是说事物是变化、发展的。
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。
又如,“后生可畏”、“后来者居上”以及韩非的“世异则事异,事异则备变”等,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。
10、故步自封。
违背了发展的观点。
看不到事物的变化、发展,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。
又如,“因循守旧”、“墨守成规”、“不敢越雷池一步”以及董仲舒的“道之大原出于天,天不变,道亦不变”等,都属于静止的观点。
11 田忌赛马: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,会引起质的变化. 12、水滴石穿。
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,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,会引起质的变化。
又如,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”,“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,“契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等,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同属一理。
13、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
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,要分清是非,辨别善恶,权衡利害。
有益的事,应持之以恒,促使它的质变;有害的事,应防微杜渐,阻止它的转化。
14 物极必反,否极泰来: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,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,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。
15、适可而止。
体现了适度的原则。
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,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,所以,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,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,这就是掌握尺寸,坚持适度。
又如,“过犹不及”、“物极必反”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。
16、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
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,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,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,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。
又如,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等,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。
17、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
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,即规律性。
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。
又如,谚语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”也是说明这个道理。
18、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
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,即外因(外部联系外部矛盾)是事物变化的条件。
又如,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”,“名师出高徒”、“哥们义气害死人”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。
19、师傅引入门,学艺在个人。
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。
外因作用再大,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。
否则,再高手艺的匠人也“朽木难雕”。
19.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: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;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。
20量体裁衣、对症下药:从客观实际出发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21张冠李戴、良莠不分: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,混淆事物的性质。
22白马非马:割裂一般和个别、共性和个性的关系,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。
23画龙点睛: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,抓住主要矛盾. 24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: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. 25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: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. 26凿壁偷光: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。
27舍本求未:颠倒主次矛盾关系,办事情抓不住重点。
28 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:坚持两点论,全面地看问题。
29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:只见部分,不见整体,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。
30胸有成竹:认识了事物的规律,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。
31邯郸学步: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,但不可不顾个性,一味模仿,生搬硬套。
32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;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,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,最终能战胜旧事物。
33教学相长: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,而且是统一的。
34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: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,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,得出错误的结论。
35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: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。
36相反相成,相辅相成: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,始终是不可分割的。
37入山问樵、入水问渔:一切从实际出发,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38防微杜渐: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,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。
39好事多磨: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。
40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: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。
41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: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,一成不变的事物 是没有的。
42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: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,前途是光明的。
43黄金无足色,白壁有微瑕: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。
44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: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. 45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:坚持两分法,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,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。
46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:坚持两分法,全面地看问题,反对一点论。
47讳疾忌医:回避和掩盖矛盾,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。
48、艰难困苦、玉汝于成。
说明尊重规律、按规律办事,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,克服困难,赢得胜利。
49、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、又统一的两个方面,即矛盾。
又如,“相辅相成”与此同理。
1、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。
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。
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,而且在一定条件下,相互转化。
又如,“虚心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”、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、“居安思危”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。
22、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
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。
要求我们想问题,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、两分法。
又如,“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”,“人无完人,金无足赤”等同属此类。
23、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。
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,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,搞一点论,否定两分法。
又如,“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”等同属此类。
24、对症下药。
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,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又如,“因地制宜”、“因材施教”、“量体裁衣”、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以及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,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”,“万物无相异”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。
25、对牛弹琴。
比喻不分对象,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,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。
又如,“张冠李戴”、“照办照抄”、“一刀切”、“一风吹”等同属此类。
26、画龙点睛。
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,抓关键。
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。
又如,“擒贼先擒王”,“牵牛要牵牛鼻子”,“好要用在刀刃上”等同属此理。
27、荷花虽好,也要绿叶相扶。
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,要善于抓主要矛盾,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,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,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。
又如,“一个好汉三个帮”、“一个篱笆三个桩”等亦属同理。
28、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。
违背了主、次矛盾关系的原理。
不分主次,抓了次要的,丢了主要的。
又如,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亦属此类。
29、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。
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,哪个是次要的。
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。
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,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,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。
30、本末倒置。
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,不分主流与支流,主次颠倒。
又如,“喧宾夺主”、“得不偿失”、“兼收并蓄”、“良莠不分“等,亦属此类。
31、抓好典型,兼顾一般。
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,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全面,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。
又如,“统筹兼顾,适当安排“、”学会弹钢琴“等都是这一道理。
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
联系、发展、矛盾。
唯物辩证法 即“马克思主义辩证法”。
以自然界、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。
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。
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
唯物辩证法的观点:联系观,矛盾观,辩证否定观(既是联系节,又是发展的环节)。
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、发展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。
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,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相互作用入手,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食物;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将来联系起来考查;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,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;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,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(内因),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(外因)。
是麋鹿 别名:四不象 学名:Elaphurus davidianus 英文名:David’s deer 鹿科: Cervidae 分布: 原产于辽宁、华北、黄河和长江...
相术问答